《氓》中的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有:
1、婚前的识人不清。
在恋爱伊始,氓便暴露了他暴躁、易怒的性格特征。婚前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婚后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氓在婚前和婚后都是言行一致的。可女主人公并未在意氓在婚前的暴躁易怒,而是小心翼翼地安抚氓,让他不要生气,并约定秋天为婚期。
正如张爱玲所说,爱情里的女子,低到尘埃里。在爱情的这架天平上,被冲昏头脑的女主人公一味地迁就氓,早已低到了尘埃中去。在后来的婚姻生活中,她以单方面的付出作为婚姻的基石,她以整日的操劳隐忍作为获取幸福的砝码,这样必然不会得到好的结局。
2、婚内无子。
读罢全诗,在诗中未曾提及有孩子的存在。“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再长时间的付出,再多时间的辛劳,也抵不上一个儿子的分量。“七出”一词在汉代才出现,《氓》所处的先秦时期,礼教对人的束缚远没有后来那么多。
但在中国的农业社会经济中,男子一直作为主要的劳动力,作为顶门立户的支柱,作为传宗接代的象征。女主人公无子,也便意味着被判处了死刑。在漫长的历史里,和她有着相同遭遇的女子不在少数。
因为无子,春秋时期出身高贵、品德超群的卫国夫人卫姜被冷落疏远;因为无子,勤劳、美丽的刘兰芝被婆婆遣返;因为无子,才华出众,与陆游情投意合的唐婉被休弃归家。
3、当时社会制度造成的男女不平等。
由于女主人公的嫁妆都用来补贴家用、资助丈夫经商,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令她没有底气在两人关系中与“氓”处于平等地位。从女主人公对“氓”称呼的变化,也可推断出“氓”身份的变化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在这首诗的开头,对于男主人公的称呼是“氓”、“子”,而后来变成了“士”。“士”在先秦时是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由于商人在当时地位较低,所以,很多有钱商人会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而买官,而“氓”也极有可能是在接受资助后经商成功,进而买官提高自己的地位。男人在地位提高时会希望自己的伴侣也拥有与其财富相匹配的美貌,而此时,女主人公已色衰爱弛,他自然产生了抛弃女主人公的想法。
从诗中我们可推断出女主人公并无子嗣,这样色衰爱弛、嫁妆所剩无几的她,注定是要被抛弃的。牢固的婚姻必须要以双方的平等为基础,也就是说,双方都要有独立的生存能力,而当时社会的制度注定了男女的不平等,于是女方往往用嫁妆来维持这份平等,但女主人公自己放弃了这份保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卫风·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