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文章是没有句读的,这对初学古文的初中生来说,正确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便成为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根据标点符号确定句与句之间的停顿;二是句中短暂停顿,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划分的语气停顿。准确地进行句中停顿,需先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因此,要准确判断句中停顿,可以先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朗读时要确切理解文章,将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停顿,根据现代汉语的句中停顿找到文言文句子中的相应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然后找其他成分,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提供一些古诗文朗读停顿方法供参考: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再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盖/大苏泛赤壁云”。古汉语中多单音节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词,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注意分开读。如“今齐地/方千里”、“可/以一战”,“地方”、“可以”,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要分开来读。再如“率要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的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这句的朗读节奏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先分析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根据句子结构成分、语言顺序来停顿。有些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了主谓结构,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那就采用“动宾/动宾”的方法进行划分。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是“率领”的意思,“妻子邑人”是“率领”的内容,“率妻子邑人”就是动宾结构。“来”是动词,“此绝境”是来的地方,这也是动宾结构。综合全句来看,这个句子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朗读停顿就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长一点的句子,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一种方法是否适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在市集上大声讨论我的过错,并能让我听到的,受到下等的奖赏”,动词就是“讨论”、“让…听到”、“受到”,相对于文言句子中的动词就是“谤讥”、“闻”、“受”,介词结构“于市朝”作“谤讥”的宾语,“寡人之耳者”作“闻”的宾语,“下赏”作“受”的宾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都是动宾结构,朗读停顿就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如“其一犬坐于前”,“大”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犬坐”应连读,若分开,就错将状语当了主语,正确停顿是,“其一/犬坐/于前”。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如“恐/前后受其敌”、“愿/陛下托臣以计殿兴复之效”。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加停顿,如“受任/于败军之际”、“愿陛下托臣/以讨成兴复之效”。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会导致朗读停顿的错误。句中有“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中有“而”“则”“以”等连词时一般在其前面停顿,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辞患而有不为也”,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