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降水量的关键因素包括气象系统的动态变化,当暖湿空气与冷空气相遇时,如黑子活动引发的空气抬升,或是暖湿气流沿着锋面斜坡上升,这两种过程是主要的降水驱动因素。
夏季的地方性热力对流也扮演重要角色,强大的对流促使暖湿空气形成小型积雨云和雷阵雨,增加了局部地区的降水概率。
地形对降水量也有影响,特别是迎风坡,由于气流被迫抬升,但总体来说,这种影响相对较小,更多时候是与其他两种过程共同作用,塑造了各地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在中国,降水量的差异显著。台湾火烧寮是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平均可达6558毫米,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达8409毫米,而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则是中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年均降水量仅5.9毫米,降雨天数少得可怜。
降水量的强度标准被划分为暴雨、大雨、中雨、小雨以及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具体标准是根据一天内的降水量。总体来说,中国的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大部分降水集中在夏季,尤其是6月至8月的暖季,占全年降水量的大部分。
复杂的地形和地表条件,如高海拔和低温,使得降水形式以固态为主且多为阵性,夜间降水量尤其显著,占总降水量的50%以上。
扩展资料
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空气柱里含有水汽总数量也称为可降水量。它对应于空气中的水分全部凝结成雨、雪降落所能形成的降水量。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它的单位是毫米。用英文字母p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