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教育行政部门对五项与考生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进行了调整。这些政策包括:在部分省级示范高中设立“分配生”制度,使得民办初中的优秀毕业生也有机会进入重点高中;停止省级实验班的提前测试,以遏制高中学校之间对生源的争夺;在新城区设立“保底学校”,以满足贫困生的高中入学需求;缩小综合高中的招生范围;以及民办学校的提前录取等。
在“分配生”制度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非常重要。今年的中招方案中,一项新政策引起了考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武汉市将在部分课改区(中心城区及东西湖区、汉南区、武钢)的初中毕业生中首次尝试“分配生”试点,将部分省级示范高中指令性计划的12%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优秀学生可以免试入学。
成为“分配生”需要全面发展。今年,武汉市课改区的初中毕业生都会收到一份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这份报告书涵盖了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五大块内容,考查学生的基本素质。综合素质评价采用等级形式,以A、B、C、D四等区分,这一结果记录了初三毕业生德智体发展情况。能否成为“分配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要求各项评定必须是“A”等。此外,成为“分配生”的基本条件还包括在初中被评为区级以上(含区级)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或曾两次被评为学校优秀学生(三好学生)。
今年,“分配生”(去年称保送生)的招生人数从各校指令性招生计划的5%扩大到了12%。武汉市教育部门负责人表示,推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快素质教育的推进,鼓励更多学生全面发展。
去年,武昌区曾试行“保送生”制度,考生可以免予中考,直接进入华师一附中、省实验中学、武汉中学、市十四中、水果湖高中等5所省级示范高中就读。由于“保送生”的学生综合素质较高,他们普遍具有很强的集体意识,热衷于参与学校的活动,学习成绩也大多优秀。
今年,由于指标分配到各区初中(含民办学校),这意味着一些曾被忽视的民办初中(薄弱学校)内的优秀毕业生也有机会免试就读省级示范高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优质学校特别是省级示范高中的激烈生源竞争,也促进了高中的均衡化发展。
对于免试是否能保证公正公平的问题,武汉市招考部门负责人表示,“分配生”的操作过程全部公开透明化,不会出现“走后门”的现象。他向记者介绍了杜绝“走后门”现象的三大招数:一是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各个项目的良好表现、不良表现全部向学生和家长公布;二是推荐名单由班级民主产生,最后由学校按1:2的比例确定本校候选学生名单,并在校内公示3天;三是将最后的分配生名单在原初中、招录分配生的省示范高中学校和武汉招生考试网上公示,有不同意见可直接向区有关部门反映。
从新课改的趋势来看,就是要“从过分关注学习成绩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也就是说,中考、高考学习成绩将不再是选拔学生、评价学生发展的唯一指标。武汉市教育局负责人称,“分配生”政策的推行将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评价在中招录取中的作用,促进全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设;也有利于完善本市“以中考学业考试为基础,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考试制度;此外,“免试生”招生计划仍将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从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