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形容论语的成语有哪些
(1)不亦乐乎 出自《来学而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比 出自《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问 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⑵ 形容论语的成语
(1)不亦乐乎来
出自《学而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比
出自《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问
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9)岁寒松柏
【解释】:比喻逆境艰难能保持节操
⑶ 论语的成语有哪些
(1) 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 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5) 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 (《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9) 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篇》)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2)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篇》)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述而篇》)释: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 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16) 择善而从:“多闻,择善而从.” (《述而篇》)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释: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
(19) 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有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20)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释: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进篇》)释:由么,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22) 过犹不及:“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篇》)释:孔子道:“过分和赶不上都不好.”
(23)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颜渊篇》)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颜渊篇》)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25)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颜渊篇》)释: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释: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宪问篇》)释: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贯之:“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篇》)释: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
(29) 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篇》)释: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3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篇》)释: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31) 言不及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卫灵公篇》)释:同大家整天在一块,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买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32) 因人废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篇》)释:君子不因为人家一句话(说得好)便提拔他,不因为他是坏人而鄙弃他的好话.
(33)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篇》)释: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34) 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篇》)释: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35) 杀鸡焉用宰牛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阳货篇》)释: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36) 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阳货篇》)释:颜色严厉,内心怯懦,若用坏人作比喻,怕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罢!
(37) 道听途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阳货篇》)释: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38)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阳货篇》)释: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
(39)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阳货篇》)释: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篇》)释: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一息尚存——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
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众星拱月——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一言以蔽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随心所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见义勇为——见义不为,无勇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尽善尽美——尽美矣,又尽善也。
朽木不可雕——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三思而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愚不可及——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诲人不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善而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荡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循循诱导——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过犹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内省不疚——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
手足无措——刑罚不中, *** 无所措手足。
一言兴邦——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欲速则不达——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不相为谋。
分崩离析——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祸起萧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血气方刚——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杀鸡焉用牛刀——割鸡焉用牛刀?
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道听途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心安理得——则心安而德全矣。
文过饰非——小人之过也必文。
老而不死——老而不死,是为贼也!
待价而沽——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⑷ 描写论语的成语
半部论语】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专人的能力属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四书五经】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⑸ 形容论语的成语
(1)不亦乐乎 出自《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专比 出自《为政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问 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岁寒松柏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患难见真情 《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⑹ 论语中的所有成语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 *** 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⑺ 形容论语的成语
(1)不亦乐乎 出自《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比 出自《为政版》:“君权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问 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9)岁寒松柏
【解释】:比喻逆境艰难能保持节操
⑻ 关于论语成语有哪些
『半部论语』
『拼音复』 bàn bù lú制n yǔ
『首拼』 bbly
『释义』 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康熙字典』 半、部、论、语。
『出处』 参见半部论语治天下”。
『示例』 况且从前古人以~治天下,就是半部亦何妨。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