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植被型是植被分类的高级单位,它由具有相同或相似生活型的植物群落组成,这些群落对环境条件有着一致的响应。例如,常绿阔叶林和草甸就是不同的植被型。
2. 植被型内的植物群落展现出相似的植物区系、结构、形态特征、生态特性和历史演变。根据地带性植被,植被型与特定的气候区域相关;而对于隐域性植被,则与特殊的生态环境相关。
3. 苏联的地植物学界倾向于根据群落中的优势种或建群种的生态生物学特征来定义植被型,这与美国和西欧学者使用的外貌-生态标准有所不同。
4. 在中国,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和植物特征,共划分出29种植被型。这些包括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红树林、落叶阔叶灌丛、灌草丛、草原、草甸、沼泽和水生植被等。
5. 植被型,全称为植被类型,是根据植物的生活型来区分的植被种类,它是植被区划的重要基础。植被型反映了气候水热地带性,并作为植被区划的高级单位。
6. 例如,温带湿润区的地带性植被型是由中生的冬季落叶阔叶乔木构成;亚热带湿润区的地带性植被型则是常绿阔叶林。
7. 植被型内的植物种、属等低级植物群落类型,是划分更低级植被区划单位的依据。隐域性植被类型,尽管不是地带性的,也可以作为区划的依据。
8. 植被区划通常基于植被型的组合进行,这些组合可能包括地带性植被型、隐域性植被型或山地垂直带的植被组合。
9. 在植被型内部,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差异,可以进一步划分出植被亚型。这些层片结构的差异通常由气候亚带的变化或特定的地貌和基质条件引起。例如,温带草原可以根据水分条件的不同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草原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