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孙中山先生是在私塾里读书的。当时学生初进私塾,先由严厉的塾师教读《三字经》、《千字文》等书;等学生把一段书读熟了,就要背;背熟了,再教一段。这样读了几年,书背得烂熟,但学生并不懂得书中的含义。
孙中山进私塾后,和其他学生一样,照例先读《三字经》,每天大声地念。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孙中山不解地问塾师道:“我这样读书有什么意思,书上写的这些话我一点都不懂。”
塾师听了,愕然地站起来,扬着戒尺喝道;“什么?你敢不守规矩?”
孙中山并不害怕,从容地说:“不是,我是说书中的意义,我一点不懂,为什么要念来念去呢?”
塾师从来没见过学生敢问个“为什么”。他大怒道:“从来读书都是这样读的,你敢反对吗?”
孙中山抗辩道:“我到这里来是请先生教我读书,现在我读不懂,可否请先生开导我,让我明白书中的意思?”
这句话,把塾师问的哑口无言。从此,他只得给孙中山讲书了。
“为什么”这句话,是求学的好方法。这个方法讲究的是,学生读书的时候,要追根问底,不要轻信习惯,必须彻底把问题搞清楚,再去判断是非。
孙中山从小用“为什么”这种方法求学,所以,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思想的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