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句诗,如一把锋利的刀,割开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那难以言喻的愤懑。"万里"与"三年"的对举,既描绘出广阔的空间距离,又展示了漫长的时间跨度,产生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诗人用"万里来游"的高雅说法,隐喻万里逃难的残酷现实。然而,"远望"能如何消解心中的苦闷?"三年多难"的苦难已经让人不堪重负,还要在高处临危,这痛苦,谁能承受?
诗意至此,情感波折,层层递进,达到高潮。诗的尾声,诗人以"顾影自怜"的姿势,用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感,为全篇画上句号。此时,诗人已经四十岁,步入不惑之年,"白头"的形象,暗示着岁月的无情。"吊古"而非"伤今",含蓄而深沉,言辞中蕴含丰富意味。"风霜"一词,既是指自然界的严酷环境,也隐喻社会现实的严峻挑战,语义双关。"老木苍波"的描绘,不仅描绘出诗人外在形象,更蕴含着无限的悲愤,无法言说。这正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境界。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