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宁波市第二中学新中国前宁波二中大事年谱

admin

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鄞县县令王安石在竹洲设县学,并邀请楼郁讲学,开创了浙东理学的先河。南宋淳熙年间,四明学派以月湖为学术圣地,沈焕、袁燮、舒璘、沈炳等学者在此讲学,期间还共同创办了“沈端宪讲舍”。清乾隆年间,全祖望在竹洲治学,重建“三先生书院”。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宁波知府宗源瀚建辨志书院于月湖竹洲,走出了宁波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虞和钦和钟观光创办的“四明实学会”迁入辨志书院,成功制磷,并译成《化学周期律》,成为中国介绍元素周期律第一人。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宁波知府高英将辨志书院改为南城小学堂,次年停办。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林松堂、戴鸿祺在竹洲南城小学堂旧址创设觉觉学会,并于楼厅北建师竹楼。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觉觉学会改名为崇正小学堂。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3月18日,宁属六邑人士创立的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宣告成立,并正式开学,这是宁波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也是在竹洲创立的第一所正式学校。1916年8月,孙中山视察竹洲女子师范学校,并在校内宣讲三民主义。1919年5月7日,女师代表参加“宁波学生联合会”,成立学生自治会“自觉会”,会长为张珠。1925年6月2日,女师成立学生协会,陈修良任会长。1927年2月,北伐军进驻宁波,女师停办。同年3月,杨眉山在湖西竹洲创办中山公学,并任校长。1927年7月,宁波市教育局长杨菊庭决定在竹洲办宁波市立女子初级中学,即宁波市立女子中学,周绪芳为校长。1928年,杨菊庭担任宁波市立女子中学校长。1929年,市立女子中学在学制上由“师范科”改为“初中普通科”。在市长罗惠侨的提议下,市立女子中学添设“高中师范”科。1931年,市立女子中学校名改为鄞县县立女子中学。1932年10月,县立女中重新大修,蒋介石、金廷荪、杜月笙、陈布雷等赞助最力,竹洲岛上开始出现西式楼房。1933年11月,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撰文并书写《鄞县县立女子中学新建学舍碑记》。1937年,日军空袭宁波,女中向农村疏散,将学校迁到鄞西林村资福寺。1941年4月19日,日寇侵占宁波、奉化一带,女中停办。1941年秋,月湖竹洲原县立女中旧址设公立浙东中学,次年8月迁广仁街,改称鄞县县立中学。1942年1月,女中与商业职业学校和乡村师范学校联合成立鄞县县立临时联合中学。1942年3月1日,联中在宁海龙宫村正式开学,分初高中普通科、高中师范科、简易师范科、高级商科暨师范科附属小学等。联中因日军侵袭,先后在新昌县属方口、儒岙附近的清凉寺、屋溪、天会山华顶寺、天兴庵和耕耘庵授课。1942年8月、9月,联中择定宁海前童为校址,并先后于县境之东钱鄞西二区设立分部各一所,创设校歌,由汪奂伯作词,并规定四月二十一日为校庆日。1943年,私立明州中学改名为私立器贞中学,迁入月湖竹洲岛,原女师学监胡哲显任器贞中学校长。1944年春,联中从前童迁到宁海城南郊跃龙山明代大儒方孝孺的读书处,荣膺浙东最高学府之称。1944年秋,联中在县境东钱区塘头乡增设简师分部。1945年6月下旬,联中被迫紧急疏散,只留部分员工迂回于山区乡间。1945年8月下旬,日本投降后,联中重回跃龙山。1945年9月,联中先由宁海移鄞东陶公山,再移入县城,并暂借前私立三一中学旧址为高初中普通科、高商科校舍,前县立女子中学旧址为师范科校舍。1945年10月,联中迁回宁波,规模空前。1946年1月,“联中”解体,建立“鄞县县立中学”和“鄞县县立师范学校”。1946年9月,县立中学迁回竹洲。1948年9月,学生组织了“芜城”读书会,创办了《曙光》文艺刊物,组织了“曙光社”。1949年3月12日下午,蒋介石视察鄞县县立中学,称赞学校为全国第一流的县级中学。1949年6月,宁波市首届学生代表会召开并宣告成立市学联筹办会。1949年7月13日,市军管会派傅千里、高祖淼老师接管“鄞中”。1949年10月1日,新成立的宁波市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派了汪立文、解世模和王一民来鄞中指导工作。

扩展资料

宁波二中是浙江省历史悠久的学校之一。学校地处宁波市月湖南端的松岛上,四面环湖,水光潋滟,古朴婆娑,银杏累累,环境幽静,风景秀丽。松岛,宋隆兴初年改名为竹洲,故二中又名“湖西竹洲”。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菜单式选修课、各类兴趣小组、学科竞赛辅导、研究性实验室、航模设计、社团活动、各类球队等各种学习展示和创造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