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见礼仪
合十,又称“合掌”。两手当胸,十指相合,表示敬意。合十不仅是收摄表面的动作,也传递出谦和之感,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仪之一。
操手,当聆听长者讲话时,双手合十能表达恭敬之心。若时间较长,可改成操手姿态,手放在腹前。双手平放,手心朝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置于腹部前方,双手高度适中。双手不要贴紧腹部,以免显得不自然。
顶礼,向佛、菩萨或上座行此礼。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舒两掌过额承空,表示头触佛足,恭敬至诚。
问讯,当场合不适宜行跪拜礼时,可用问讯的方法。师傅在行走、吃饭、讲话、演说时,这同样能表达忠厚的情意。
止语,进入寺庙时,应时刻提醒自己奉持恭敬之心,避免喧嚣吵闹和粗俗躁动。
佛教入寺礼仪
入寺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应顺着左臂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不可安放在佛案及佛桌上。
大殿中央的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去礼拜。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其前头走过。
阅经时,应端坐阅读,净手后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放在经上。
见僧人时,见面可称法师或大和尚。若他说一拜,不必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时,不可向他礼拜。
法器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乱动。
听经时,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须向佛顶礼毕,向后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完,可肃静退出。
进入佛殿礼仪
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除佛经、佛像及供物外,其余不可带入。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任意穿梭游走。
进殿前净身心,洗净双手,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语。
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只需向上齐眉即可。
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讨论佛法时,亦不可高声言笑。
于佛殿内不可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
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
如何尊敬佛像
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在经堂、佛殿应礼拜,如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处理,切不可任意堆置。
如佛像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
佛教的上香礼仪
准备供品,可以准备鲜花、水果、茶叶、香烛等,表示虔诚的供养。
选择安静、干净的场所,并确保有足够的时间不受打扰。
洗净双手,表示尊重和净化心灵。
点燃香烛,等待一段时间后将其插入香炉或香台中。
站在佛像或佛龛前,闭上眼睛,静心祈祷,表达感恩、祈求平安、健康、智慧或其他祝福。
将准备的供品摆放在佛像或佛龛前,表示敬意和供养给佛陀。
点燃香烛,围绕供品或佛像旋转三次,顺时针方向,并将其插入香炉。
结合双手,对佛像或佛龛深深地鞠躬,表达敬意和谢意。
静心冥想一段时间,或再次默念祈祷。
在完成烧香拜佛后,慢慢后退离开佛像或佛龛,表示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