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各朝代的粮食产量受制于落后的农耕技术和水利设施,战国时期的平均亩产约为232斤,汉朝提升至264斤,唐朝达到334斤,宋朝进一步增至381斤。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平均亩产约458斤,而清朝初期康乾时期则为441斤,但到了晚清,这一数字急剧下降至50斤/亩左右。
对于汉代,粮食产量的估计存在较大分歧,有学者认为每市亩可达264斤,而也有认为仅为66-68市斤。这里暂采用曹贯一的估计,汉代人均粮食占有量在456市斤左右。唐代被认为是历史上粮食生产高峰,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一观点不再被广泛认可。唐代人均原粮占有量据吴慧估计为1256市斤。
宋代,吴慧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中估计为1159市斤,但郑正和王兴平修正后的人均占有量为1333市斤。明代北方和南方的粮食产量对比显示,明清时期有所增长,但人口增长也对人均占有量产生了影响。
至于清代,由于战乱和天灾的影响,农业经济一度受损。虽然清初的亩产水平存在争议,一般认为高于明朝,但由于人口快速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反而下降。具体数据因学术界观点不一而难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