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源自于地学系,其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筹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更名后开设了气象学课程。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地学系设立地理气象和地质矿物两个专业,竺可桢担任系主任,并首次开设气象学专门课程,校内也建立气象测候站,为中国现代气象教育的开端。
1930年国立中央大学时期,胡焕庸回国后,地学系分为地质系和地理系,地理系设地理、气象两组,气象组成为中国最早的气象学专业。随着气象对工农业生产、航运交通及军事活动的重要性日益增大,特别是二战时期军队尤其是空军对气象人员的需求,欧美著名大学加强并新建了气象学系。中央大学于1944年8月,以地理系气象组为基础,成立中国第一个气象学系,黄厦千为首任系主任。
1940年,胡焕庸编写的《气候学》成为中国出版的第一部气候学教材,1946年朱炳海编写的《普通气象学》成为中国的气象学教科书。1946年,抗战胜利后,气象学系已有专任教授黄厦千、涂长望、朱炳海三人,兼任教授赵九章、吕炯二人。1948年徐尔灏返国受聘为副教授,1949年卢鋈、陶诗言来校任教,至此气象学系师资阵容强大,课程齐全,国内无匹,国际上也少见。至1949年,气象系教职和历届毕业生计有72人。
1960年,中国气象局和南京大学合作另创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为南京气象学院。1986年,气象学系更名为大气科学系,设在地学院内。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先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大气物理学专业、第一个气候学专业。[2]
扩展资料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的前身是南京大学气象学系,成立于1944年,是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摇篮。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拥有一支由中科院院士、知名教授和优秀中青年学者组成的学术思想活跃、结构合理、具有很强竞争力、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师资队伍。 2009年4月18日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更名为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