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结社活动频繁的群体,同学们刚从高考走出来,正愁怎样度过大学生活呢,大学社团是一个新颖的、有吸引力的事物(虽然很多高中现在已经有蛮多类似于大学社团类型的结社群体,但是就影响力、创造目的性和更新迭代的效率来说还是和大学社团有较大格差)。
以是否有学校行政的官方背景,可以粗略地将大学社团分为三种类型:
1)纯粹以兴趣爱好为结社目的的社团。这种社团在大学星罗棋布,多种多样,满足多样化兴趣的需要,在百团大战中基本上就是主力军。只要每年你留心逛一逛百团大战,基本会收获一沓宣传单和二维码。这种类型的社团内部也有很大差异,比如Bbox社与和音社,圈层壁垒会不一样,但不是你没有基础就不能来,只要你想学你有兴趣,交了会费「狗头」,照样玩的起来。再比如围棋社和汉服社相比,围棋的圈层更狭窄,毕竟没有多少大学生会从小培养下围棋,所以其天然是小众的,但是汉服社基础就广一些,喜欢古典诗词、古风音乐或古风cos等都可以融合进来,门槛也不高(除了氪金你懂得)。
2)半行政背景的社团。依托某一个课题项目或是校际项目等等因素建立的社团,有些情况下经费由项目资金支持,属于类型1)和类型3)之间的“过渡层”,没有明确的分型标志,单独这样分型出来是为了让同袍们对号入座,更好认识你想要加入的社团。比如一些诗词吟唱社(依托古代文学系)、马克思研究社(依托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系)、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团体(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是校企联合项目)。
3)以学校或是院系意志建立及管辖的社团。有些同学把这一类社团称作学生组织,里面的人称作学生干部。但我更愿意把它归纳为大学社团的一种特殊分型,他们也会组织活动,更多情况下以官方的背景呈现在学校生活中。入会大多有面试环节,是需要筛选的,有人数的限制,不光以玩乐为目的,天然带有一定的组织任务。与类型1)相比会弱化圈层和兴趣的概念,不讲究所谓圈层壁垒。广为人知的就是各种学生会、团学会及它的衍生组织,他们会在平时或是有大型活动时召集、组合各种其他类型的学生社团,在本校和校际之间有号召力和组织力。毕竟,这是学校的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