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有着怎样的含义

admin

北大校徽是蔡元培任校长时,写信给鲁迅先生,邀请对方帮忙设计的。当时的鲁迅是蔡元培的下属,两人共同为教育做贡献,于是帮忙设计了一下。以“北大”两个字的篆体为主,将两个字罗列在了一起。设计完成是在1917年的八月份,蔡元培在看到后立马采用了。虽然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使用,但是自八十年代开始,校徽一直沿用到现在。无论怎么修改,仍旧以鲁迅的设计为基础。

校徽的设计有两层含义,一是上北下大,像是底下一个人拖着上面两个人,有“三人成众”的意向;二是两字罗列在一起,有种骨骼脊梁的感觉,下面一人拖着两人,代表着北大人要肩扛责任。

1、北大校徽的故事

北大原名京师大学堂,一直到1912年才正式改为国立北京大学。严格来说,第一任校长就是蔡元培先生。虽然北京大学建立了许多年,但是一直没有校徽的说法,上任后的第二年,蔡元培就邀请鲁迅帮忙设计。

别看鲁迅是文学家,自己在绘画方面也是能手。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的鲁迅经常购买画像、收藏古董,对艺术也颇有研究。在受到邀请后,结合了中国传统砖瓦的形象,设计了北大校徽。在历史上有一段时间被弃用,到了80年代才重新启用。

2、三人成众和肩负重任

北大校徽是篆体文字,“北”像是两个小人背靠背,坐在“大”的肩膀上。这种画面,给人一种“三人成众”的感觉。这就意味着,北大的学子们要承担起传播文化的重任。同时也意味着,北大人肩负民族重任的形象。

虽然是文字,但是在设计上,更偏向于图画。尤其是“北大”两个字,凑在一起如同一个人的脊梁。当时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这样的设计也意味着,北大人要甘当国家脊梁,为人们谋取未来和幸福。

3、简单的文字设计

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真的很厉害。他用简单的文字设计,表达了北大办校的宗旨,并且让这种宗旨,在不同的时代有了不同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北大校徽也是多次做出调整,比如说增加外围字母、用红色做标准。

除了北大校徽,鲁迅先生还设计过很多作品,一些文刊封面,都是自己亲手创作。风格大多数都是简约文字,简单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