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3辑)·西晋、东晋(全3册)》采用文言与白话对照的编排方式,共计800余万字。这套书被划分为七辑,以历史朝代为划分依据,第一辑至第七辑分别涵盖了战国至五代十国的各个时期。本辑内容涵盖了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至东晋恭帝元熙元年(419)的155年历史,这部分内容是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的核心部分,这部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以连续的编年体形式记录了1362年间的大事,对国家兴衰和民生福祉有详尽的记载,而对非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则有所筛选。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初衷是为了提供治国理政的参考,其内容清晰,对帝王大臣和学者极具吸引力。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差异显著,这使得现代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感到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20世纪80年代,台湾学者黄锦铉先生带领27位知名教授,花费三年时间,将《资治通鉴》从文言翻译为易于理解的白话文,广受中文读者欢迎。
司马光作为古代史学、文学和政治领域的大家,他的学识和才能备受认可。他与当时的顶尖史学家一起,经过19年的辛勤工作,精心提炼和融合,创作出这部伟大的著作。翻译团队在翻译时,力求保持原著的原貌,不以现代观点解读,而是让读者能直接接触到《资治通鉴》的精髓,以及司马光的智慧。这种追求忠实原文的翻译方式,无疑是对原著价值的尊重,也是对读者阅读体验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