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认真的讲授了,学生却接受不了。学生很努力地听讲了,却感觉并无多大作用,成绩依旧不好。这样,教师就会怪怨学生太“笨”,学生也会感觉教师很”差“。事实上,真正"天才“的学生和”高明“的教师少而少之,绝大多数都是平凡普通的,可优异的成绩却到处都是。可见,决定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并不在于课堂上教师的”讲“。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学生自己不能把握自己的学习,一味地想依赖老师,到头来还会是一场空。这里也分三种情形:
1、学习像吃饭,得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吸取。
每顿饭,都可能比较丰富,尤其是大灶的饭。但并非每道菜每种主食你都必须吃,而且得吃干净。你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饭量来选取,最终能够吃饱吃好则可。你若不分多少都想吃下,必然撑坏了;你若不加选择随便选取,必然吃不满意。
学习也是,教材呈现和老师讲授,必然大于个体学生所需。一个成熟的学生,在课前就能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然后在课上重点去选择什么。课后,他也能够知道自己哪里还有不足,如何寻找方法弥补不足。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样就会把自己给搞乱了。
2、学习像走路,一步一步才能到终点。
走路,从出发点到终点,直线最近。没能选择直线 ,迂回点也没关系,曲折中也能到终点,但如果分不清路线,一直都在绕,虽然走了很多步,却还会离终点很远。善于行路者,得知道起点和终点,知道自己的行走轨迹,至少保证方向不会错。
学习也是同理,学生应该知道学习对象和内容,不能像进入迷宫一样乱闯。知识结构中,基础很重要,没有足够的基础,任你怎么努力都没用;知识的衔接也很重要,否则,孤立的知识很容易丢失。如果不能抓住学习的主干,就容易绕圈子,出力而无效。
3、学习像开水,达到沸点才是成功。
煮一锅开水,是不断升温的过程,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以半途而废。你便是把水烧得冒了汽,如果停下来,晾凉了,它依旧是生水而不是开水,烧到90度停下来也一样。
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从了解到理解,从练习到掌握,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付出了努力,就要求有结果,未免性急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和练相结合,受基础的制约,受反应能力的制约,渐变中融入了你的大脑,成为了你思维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就丢不掉了。
学生对一些知识,似乎知道,似乎又不太懂,再学一遍,情形依旧。原因在于,限于他的接受能力,这些知识中,他只能学到某些,只能学到某个程度。所以,一块知识,他能够掌握到的只是其中的部分,说起来知道些,用起来却不行。教师如果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这种结果就不会有什么改变。
学习也当然不是只是上课,上课之前怎样准备,包括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直接决定了课堂效果。打仗不准备弹药,不挖战壕,不磨刺刀,不了解敌情,任你作战怎样努力,都不能保证取胜。课堂之后还有工作,听讲最多能够保证理解,而练习和反思才能保证接受。
清楚了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就能按照本文找到你的问题,也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