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到的“六育人”,即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这不仅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更体现了学科教学的价值。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科教学育人包括六个层面:学科知识育人、学科技能育人、学科活动育人、学科思想育人、学科文化育人和学科生活育人。这些层面分别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行为的实践、情感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和生活的指导。
具体来说,学科知识育人侧重于“育其知”,即传授知识;学科技能育人侧重于“育其能”,即培养技能;学科活动育人侧重于“育其行”,即通过活动实践;学科思想育人侧重于“育其心”,即塑造价值观;学科文化育人侧重于“育其根”,即传承文化;学科生活育人侧重于“育其活”,即指导生活。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育人方式,旨在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
学科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应用知识,以及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包括让学生理解学习的目的,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学科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不仅成为知识的拥有者,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和协同育人,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学科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六育人”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模式,它强调学科教学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育人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