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标,字峻,南朝梁时期的人物,以其深入的注解为《世说新语》这部经典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历史背景。以书中德行第一的故事为例:
陈仲举,又名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以他的言行作为士人的楷模,抱有澄清天下的雄心壮志。担任豫章太守时,甫一到任,他便询问徐孺子的住所,表示要优先拜访。(1)主簿建议他先处理公务,但他坚持说,即使是商容的邻里,他也应以礼待贤,表示自己尊重贤人的决心。(2)(3)
根据《汝南先贤传》,陈蕃以扫除国家弊病为己任,曾言“大丈夫当为国家扫天下”。然而,在汉桓帝末年,宦官专权,外戚横行,他虽被任命为太傅,与窦武共谋清除宦官,却不幸遭害。(4)
徐穉,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以清高超俗著称,虽然多次被名流征召,但他并未就任。他的去世,千里迢迢赶来吊唁的人们,如他生前一样,行事独特,只带一只鸡和绵酒,表现出对他的敬重。(5)
注释中提到的商容,是殷商时期的贤者,老子的老师,他曾乘车行礼时身体前倾,称为“式”。(6)
刘孝标的注解不仅揭示了故事背后的历史人物和情境,也使《世说新语》的故事更加生动而深入,为读者理解这些古代人物的风范提供了翔实的资料。(7)
扩展资料
“注”是注释体例之一。其中有四部,不论从文学史还是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最普遍的说法是:南宋裴松之,北魏郦道元,唐李善,南朝梁刘孝标 。另外一种说法是段注《说文》、郦注《水经》、刘注《世说新语》、李注《文选》。此外,还有把裴松之注《三国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郦道元注《水经》放在一起叫做“三大名注”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