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图书馆(Sun Yat-sen University Library)创办于1924年,致力于为中山大学的教学与科研需求提供信息资源。近年来,图书馆持续进行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完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拓展信息服务功能,提供多层次、高水平的信息资源服务。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中山大学图书馆以原中山大学图书馆的文理学科藏书为基础,整合了岭南大学图书馆和中南地区其他高校的部分藏书,形成了多学科的综合藏书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图书馆馆址和馆舍多次变迁,建国后曾长期使用原岭南大学图书馆的馆舍。
中山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已建立起文、理、医学科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截至2011年12月,图书馆纸质馆藏总量达到601.66万册(件),其中包括近44万册古籍图书、58.88万册中文纸本期刊、34.76万册外文纸本期刊、31339种中文电子期刊、33901种外文电子期刊、112.03万册中文电子图书、40.31万册外文电子图书、300多种光盘及网络数据库和5.51万片多媒体光盘资源。
中山大学图书馆系统由南校区图书总馆、北校区医学图书馆、东校区图书馆、珠海校区图书馆以及经济与管理学科分馆组成,馆舍总面积达到11万余平方米,设有阅览座位11892个、检索和服务终端502台。图书馆现已完成局域网的全面升级改造,建成主干为千兆、百兆到桌面的高速局域网,并实现了主干为千兆、百兆到桌面的高速局域网,形成了便利的分布式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共建、共知与共享,以及图书资料的通借通还。
图书馆秉承公平、开放、共享的图书馆理念,以"智慧与服务"为馆训,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图书馆提供了多种电子信息服务,包括馆藏书目信息查询、新书通报、光盘与网络数据库检索、多媒体资源浏览、VOD视频点播、虚拟参考咨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络教育与培训、学科专题信息导航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此外,图书馆还提供了科技查新、代查代检、定题服务等深层次信息服务。
中山大学图书馆设有图书馆与资讯科学研究所、医学情报研究所和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并自1996年以来内部编辑出版《医学信息荟萃》旬刊。图书馆注重馆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承担了多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图书馆学、文献学、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图书馆承担的大型科研项目包括美国岭南基金会资助的“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碑帖数字化”项目、教育部CALIS特色数据库项目“大珠江三角州研究数据库”等。
中山大学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华南地区中心、CALIS数字图书馆基地、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华南区域中心,也是教育部16个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之一、教育部文科专款受益院校、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图书馆正朝着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建设目标迈进。
扩展资料
中山大学图书馆创办于1924年,初名广东大学图书馆,由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政法专门学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和广东公医学校的藏书合并而成,其历史可追溯到1906年建立的两广优级师范学校藏书楼。1926年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现馆于1982年建成,楼高四层,面积14500平方米,到1999年,藏书334万册。 1998年,中山大学图书馆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华南地区中心,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7个地区中心之一。全馆阅览室可容纳18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