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这个我国西南边疆的古老民族,源自古代的濮人,历经唐宋时期的朴子、茫人,元明时的金齿、蒲人,至清代被称为崩龙,新中国成立后沿用德昂族这一名称。1985年,根据民族意愿,正式更名为德昂族。他们的主要聚居地分布在云南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的镇康县,以及盈江、瑞丽、陇川等地,与傣、景颇、傈僳、佤和汉族等民族交织共居。
据统计,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德昂族有1.7935万人口,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德昂族以饮茶闻名,被誉为“古老的茶农”。他们不仅嗜好浓茶,还擅长种植和编制竹器和草排。茶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日常饮品,也是社交礼仪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象征着心意和尊重。
德昂族的建筑特色以竹楼为主,干栏式设计,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常见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竹楼内部分主楼与附房,主楼住人,附房存放杂物。竹楼的出现,据传源于诸葛亮南征时与德昂族姑娘阿诺的故事。服饰上,男子和妇女都有各自独特的装扮,女子的腰箍更是她们聪明能干的象征,是爱情的信物。
德昂族的节庆活动中,泼水节是重要的一环,他们信奉小乘佛教,除了关门节和开门节,还会在4月中旬欢度泼水节。节日里,人们制作新衣、米粑,准备泼水工具,举行为佛洗尘的仪式,然后互相泼水祝福,象征着新年和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