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职业身份界定为“不便于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大学生并非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社会身份,代表正在接受教育的群体。学生主要指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场所受教育的个体,同时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学习的人员也被归为此范畴,根据教育阶段的不同,分为幼儿园学生、小学生、中学生、高等院校学生等。
在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中,学生在大学期间处于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并非正式工作阶段。此阶段学生处于职业准备期,主要目标是为未来就业打下基础,学生时期的学习旨在培养人才,为就业做准备,而非作为工作内容。
按学习阶段分,学习机关分为小学、中学、大学,对应学生群体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其中,博士后常引起误解,以为是拥有博士学位以上的人员,但实际上博士后站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工作站。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通过专门知识和技能创造社会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社会分工是职业分类的依据。在分工体系的每一个环节,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劳动支出形式各具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定义了各类职业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