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光量子存储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将相干光的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大幅度刷新了德国团队光存储1分钟的世界纪录,向实现量子U盘迈出重要一步。该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
光子不像电子、离子那样可以轻易呆在一个地方不动。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光速不变原理,光是永远在运动的。但是我们在光量子计算、光量子通信或者别的地方(量子摄影、量子U盘),有时候想让一些光子先停下来,等一等,那该怎么办呢?一个的想法是让原子把光子吸收,过段时间再让原子原样“吐”出来。要实现这个过程,首先要有一个原子频率梳(AFC)。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材料,透射谱是个梳子函数。这样出射光的频谱等于入射光的频谱乘以一个梳子函数---》出射光等于入射光跟梳子函数的卷积---》出射光等于入射光做周期性延拓,这又叫光子回音,因为就跟回音一样“啊”——“啊”,只要我们控制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即可实现存储。
当下的量子计算机都有一个特点,没有储存器,不能储存光数据,就像相当于计算机没有硬盘,所以它的数据要么是其他数据编解码,电信号变成光信号(九章),要么是光纤直连(7500公理的光纤网络),或者激光通讯(墨子号卫星),所以对于比较大的数据量子计算机无法处理,有了u盘,意味着能处理大点的数据,以及出现通用型量子计算机的可能性。
发明特殊材料将光的传播速度降低还要保证光的基本特性或信息变化小是很难的,这项技术的成功必然会产生更多的光学应用,特别是光传输与存储材料的发展应用。留住光是不可能的,更长时间在一定空间内保留光能量或光信息是努力方向。这个项目前景很广阔,特别是在光学材料的发展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