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北大校园游全攻略

admin

暑假期间,各地游客为一睹中国顶尖学府风采,不惜顶着烈日,排队数小时,以踏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若已顺利进入,便可以参考以下北京大学校园游攻略。

北京大学校园不仅包括主校区,还涉及北大医学部、北大昌平园以及深圳研究院。特别指出的是,北大昌平园过去是文科新生的课堂生活场所,如今已变更为成人教育学院;而北大医学部则是原北京医科大学,位于学院路上,拥有独立的土地。

北京大学占地面积广大,主校区总面积达270公顷,周边环绕白颐路、颐和园东路、圆明园路和海淀路。校园大致分为三个区域:西门入口的风景办公区,集中行政办公机构,建筑风格以传统中式为主,未名湖畔景色迷人;南门附近的区域是生活区,汇集宿舍、食堂和小店铺,建筑风格结合上世纪50年代中苏元素;东门入口是教学区,多为教学楼和实验室,建筑风格体现上世纪90年代特色。

游览主要景点通常需要半天时间,细细品味则可能需要一天。以下是一日游路线建议:

从西门进入,过校友桥,参观办公楼小广场,左转至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红湖建筑群、镜春园、朗润园与致福轩;沿南行至德才均备斋,沿未名北路至第一体育馆;右转南行,过博雅塔;右转至未名湖南岸,游览钟亭、临湖轩;向南进入六院、静园草坪;进入教学区,参观图书馆、理科楼群;随后前往大讲堂、三角地、饮食一条街;穿过宿舍区,沿五四大道出南门。

推荐使用步行或自行车游览,步行能更好地欣赏北大美景,而自行车则能快速穿梭校园。若时间紧迫,骑自行车参观是不错的选择;若时间充裕,建议步行游览,以免错过校园内每一处美景。

特别提示:与清华大学相邻,清华大学西门有自行车租赁服务,每小时租金1元,押金100元。

若从西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即校友门,建于1926年,门两侧的石狮增添庄严肃穆之感。按照传统北方城市“面南背北”的布局,南门应为正门,但北大西门作为主门,与传统背道而驰,是1926年燕园规划者美国人墨菲的创意,其灵感源自玉泉山古塔,规划主轴线指向该塔,主校门位于主轴线上,故而西门成为北大正门。

穿过校友桥,便能欣赏到贝公楼草坪的壮观景色,银杏对称分布,华表与建筑相映成趣,贝公楼现为办公楼,其建筑风格典雅古朴,是校长及党委办公地。办公楼小广场北侧是鸣鹤园,小巧精致的湖光楼影令人流连忘返。鸣鹤园旁是全国唯一一所高校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常年展出文物,吸引大量游客参观。

继续向东行进,红湖与建筑群映入眼帘。红湖周边是生命科学学院办公实验楼和考古文博学院教学办公楼,湖畔景色与北方特色相结合,富有江南水乡韵味。红湖与镜春园形成对比,曲径通幽,古朴风格,令人心旷神怡。

从红湖继续向东北,朗润园和致福轩区域展现眼前。致福轩曾为清朝乾隆第十四子永王路的府邸,后为咸丰皇帝之弟恭亲王奕忻的住所,重要文件在此签署。朗润园建筑群为典型的皇家四合院风格,现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教学办公地,经常举办高级讲座和接待国际知名人士。

继续行至全斋,与健斋、体斋、德、才、均、备斋相邻,象征着对学子的殷切期望。这些建筑风格古朴,兼具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元素,民国时期曾是男学生的宿舍。

未名湖,北大灵魂所在。湖水静谧,湖畔杨柳依依,四季变换,但未名湖的独特韵味始终不变。冬季湖面结冰,成为滑冰爱好者的乐园,欢笑声与尖叫声交织,驱散冬日寒意。

博雅塔作为校园标志性建筑之一,采用辽代古塔风格,为燕园师生用水而建。与未名湖并称为北大典型标志,成为知识圣殿的象征。附近有斯诺墓、花神庙、临湖轩等景点,临湖轩是冰心与吴文藻婚礼的举办地,如今是接待重要客人的场所。

沿未名南路,斯诺墓、花神庙、临湖轩依次映入眼帘。临湖轩坐落在高坎上,曾为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住所,现为接待重要客人的场所。俄文楼小广场与静园草坪形成对比,草坪上静谧安宁,是休闲与活动的聚集地。六院,民国时期为女生宿舍,现为部分院系办公地,保留古朴风格。

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殿堂,拥有悠久历史,是北大师生学习的圣地。藏书近600万册,规模仅次于国家图书馆,在亚洲大学图书馆中排名第一。图书馆内外环境舒适,采用中央空调系统,冬暖夏凉,窗明几净。生物、文史、地学、新闻等教学楼分布于图书馆周围,共同构成北大教学的核心区域。理科楼群是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网络中心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满足北大师生信息需求。图书馆旁的三角地是信息汇聚地,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展示舞台。

南门区域包括食堂区与商业一条街,提供多样化的餐饮选择和便利的生活服务。连接宿舍区与南门的五四大道,沿途可见50年代建筑的苏式楼身与中式屋顶。大讲堂作为文化中心,周末活动不断。北大周边的中关村腹地,电脑公司与光碟软件商贩遍布,展现了科技与创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