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6年,蔡元培先生入掌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传播新思潮新文化,使北大焕发出全新的气象。他引进了众多新派教员,其中包括陈独秀、周作人、刘半农、杨昌济等,以及年轻的胡适博士,这些教员的到来,使得北大气象为之一新。此外,蔡元培还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组织各类学会,以培养学术研究的氛围。经过两年的努力,北大内部涌现出了多个学生社团,如新潮社、国民杂志社、国故月刊社等,这些社团的成立,不仅丰富了北大学术生活的多样性,也成为了五四时期文化现象的重要体现。
其中,深受陈独秀及其《新青年》影响的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等人,决定成立“新潮社”。在蔡元培等师长的指导下,新潮社在1918年正式成立。新潮社最初的组织形式是一份月刊杂志《新潮》,旨在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和社会问题,不拘泥于传统言论,不空谈主义,希望通过期刊的传播,影响文化学术和社会人心。《新潮》杂志甫一创刊便广受欢迎,创刊号一个月内就再版了3次。
新潮社是五四时期较早成立的学生社团之一,也是有较大影响力的一家。它一开始就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与《新青年》等媒体同声相应,与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同时,另外两个学生社团和杂志也相继产生,其中国民杂志社和《国民》杂志由许德珩、易克嶷、高尚德等人成立,国故月刊社及《国故》杂志则在守旧教员的支持下成立,三个社团之间因一新一旧思想观点的对立,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但五四运动的到来使得大部分成员积极投身运动,罗家伦、傅斯年、杨振声、许德珩等成为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
扩展资料
新潮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社团,20世纪初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一些学者怀着挽救“国粹”的想法掀起了“整理国故”运动。在这一影响下1919 年初, 在北京大学校园里, 成立了相互对立的两大阵营“新潮社” 和 “国故社” ,“新潮社” 以 《新青年》 为阵地, 提倡民主与科学, 旨在为中国新文明的建设打下一基础。新潮社是一个学生社团。其圈中人主要是文学、哲学两门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