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康熙年间,耶稣会士南怀仁受命创作了著名的《坤舆全图》,这部作品堪称近代世界地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部珍贵的地图现在分为两部分,一份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另一份则成为河北大学图书馆的珍宝,因其在馆藏中的特殊地位,被尊称为镇馆之宝。
这份《坤舆万国全图》的来历颇为独特,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21年,由法国耶稣会士在天津工商大学创办时期。而我们今天所见的这一版本,源自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人M.利玛窦编绘的世界地图,万历三十六年(1608)曾由明宫廷艺人摹绘出12份。眼前的这一幅,正是其中之一,它的现存版本是一大幅,纵168.7厘米,横380.2厘米,图首右上角清晰题写着“坤舆万国全图”六个字。
地图主体是一张椭圆形的世界地图,四周还附有丰富的天文和地理图,如九重天图、天地仪图、赤道南北半球图、日月食图以及量天尺图等。图中还细致描绘了9艘帆船、15头鲸鲨海狮等海洋生物,以及南极大陆上的陆生动物,如犀牛、象、狮子和鸵鸟等,展现了当时世界的地理风貌和人们对宇宙的认知。
河北大学图书馆之所以珍视这份地图,不仅因其历史价值,更因其承载的科学与文化交流的意义。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也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的早期互动以及科技知识的交融。
扩展资料
河北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21年,是法国天主教会在天津创办的工商大学附设的图书馆。1940年,全部迁移北疆博物院旧址。1943年,为纪念本校董事长龚仙舟而更名为仙舟图书馆。1948年8月,本校更名为私立津沽大学,本馆也随之名为私立津沽大学图书馆。1952年10月,更名为天津师范学院图书馆。1958年8月,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1960年7月,随学校更名而定名为河北大学图书馆。1970年12月,随学校迁至保定,位置在河北大学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