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重视杰青、长江学者、优青等称号,主要缘由在于政策导向和资源争取的惯性。单位为获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大型项目,倾向于扶持持有这些称号的科研人员。杰青对于单位意味着什么?只是静置于墙上的荣誉吗?持有杰青称号,意味着在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时,背后有着权威学者或资深杰青的推荐,过程更为顺畅。
在运作杰青项目时,流程相对简单,一旦获得,后续不因项目成效而失去资格,持有者可选择放任或消极对待。相比之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则包含启动、年度、中期、综合绩效评价等环节,表现稍有不足可能影响项目结题,甚至导致科研诚信问题。杰青项目是个人主导,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往往需要协调多单位,涉及人数从几十到几百不等。
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负责人在经历和担当上,往往比杰青、长江学者等项目的负责人更为可靠和值得信赖,尤其是在项目顺利通过绩效评价后的情况。目前,各学校研究所对杰青和长江学者的待遇普遍高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但长远来看,评价体系将趋于公平,明确帽子与大项目经验的差异。
优青项目在现阶段面临挑战,能独立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非青年项目)的优青数量有限,优青的下一步目标应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然后是杰青,最后才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般项目)。杰青和长江学者项目在近年来急剧增长,杰青项目实施已逾三十多年,加之长江学者、大千计划、WAN人等项目的参与者,该级别的人员数量已接近五位数。
数据揭示未来趋势:杰青项目每年新增人数从200增长至400,杰青项目历经多年发展,长江学者、大千计划、WAN人等项目也持续扩展,参与者数量巨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上限,对于一般杰青、长江学者而言,可能仅为杰青中的杰青级别。与973计划的首席相比,杰青与之相比显得更为突出,但973计划的首席在影响力上更为显著。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覆盖范围更广,整合了农业部、卫生部等其他部门的项目,但本质上只是将这些项目进行了整合。观察以前属于973计划的内容,如今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专项,如纳米专项、量子专项,其实并不容易获取,众多杰青竞争这些项目,其难度可想而知。
总结而言,本文探讨了杰青、长江学者、优青等称号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从政策导向、资源争取、项目运作、个人发展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未来评价体系可能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