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大乘正宗分《金刚经》分品

admin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佛教经典《金刚经》的开篇,讲述了佛祖释迦牟尼佛与弟子须菩提之间的对话,强调了法会的由来与意义。法会的目的是为了向所有众生传播佛法,引导他们走向解脱之路。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须菩提弟子善现启请佛祖,希望得到对如何实践佛法、降伏内心烦恼的指导。佛祖的回答表明,真正的修行在于去除“我”、“人”、“众生”、“寿者”等虚妄的分别心,而真正的修行者是不存在的,因为真正的修行在于去除这些分别。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祖继续阐述大乘佛法的核心,即通过实践佛法,消除对一切众生的分别心,使所有众生都能获得解脱,进入无余涅盘。但真正重要的并非“度化”众生,而是消除自我执著,实现内心的平和。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强调佛法的实践不应受限于形式,不应停留在表面的修习,而应该深入内心,去除一切执着与分别。真正的修行在于“无住”,即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明。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教导修行者如何通过正确的观察与理解,去认识事物的本质,消除对外在现象的执着,从而达到内心的清净与平和。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鼓励修行者建立正确的信仰,并认识到这种信仰的稀有与珍贵。真正的信仰是建立在对佛法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而非盲目的迷信。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指出真正的修行者不应追求得到什么,也不应执着于说出什么,而是要保持内心的空寂与清净,以此达到与真理的契合。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强调佛法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教导修行者如何通过遵循佛法的教义,培养正确的观念与行为,以达到心灵的成长与净化。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阐述了佛法中的核心观念“空”,即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空无一物的,不应被执着于表面的形式。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事物的无常与空性。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教导修行者如何通过实践佛法,创造内心的净土,使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强调真正的福报并非来源于外在的物质或行为,而是内心的平和与清净。真正的福报在于内心的觉悟与解脱。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强调了对佛法的尊重与遵循,教导修行者应遵循正道,避免陷入偏见与错误的修行。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教导修行者如何正确地接受与实践佛法的教义,避免误解与错误的解读。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强调修行者应该去除一切分别心与执着,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清净,进而实现心灵的解脱。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阐述了持诵《金刚经》等经典对修行者内心的积极影响与功德,鼓励修行者持经以提升心灵。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教导修行者如何通过实践佛法,清净内心的业障,消除心灵的污染与束缚,从而达到心灵的成长与净化。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强调真正的修行在于消除自我执著,认识到自我并非真实的存在,而是由诸多条件所组成的假象。真正的解脱在于超越自我,实现与真理的契合。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教导修行者如何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世界与自我,消除分别心与对立感,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阐述了佛法的普遍适用性与包容性,教导修行者如何通过实践佛法,与一切众生沟通与连接,实现心灵的和谐与统一。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强调修行者应去除对外在形式的执着,专注于内心的感受与体验,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指出佛法的教义并非固定不变的文本,而是通过修行者的实践与领悟而不断发展的。真正的教义在于实践与体验,而非文字的束缚。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强调佛法的精髓在于实践与体验,而非固定的教条或规则。真正的智慧在于通过实践佛法,发现真理的本性与自性。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教导修行者如何通过内心的净化与善良的行动,达到心灵的成长与提升,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阐述了真正的福报与智慧并非来源于外在的物质或行为,而是内心的平和与清净。真正的福报与智慧在于内心的觉悟与解脱。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强调佛法的实践不应局限于特定的人或环境,而应该广泛地应用于一切情境与众生,以此实现心灵的净化与提升。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教导修行者如何理解佛法的本质与真谛,去除对外在形式的执着,实现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强调佛法的实践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应有断绝与终止,而应该持续不断地进行,以此实现心灵的成长与提升。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教导修行者如何通过实践佛法,去除对外在欲望的执着,实现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强调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净,以此实现心灵的成长与提升。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教导修行者如何通过实践佛法,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和谐,以此实现与真理的契合。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强调修行者应该去除对外在现象的执着与分别心,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指出佛法的实践不应局限于特定的教义或形式,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境与个体进行灵活的调整与适应,以此实现心灵的成长与提升。

扩展资料

《金刚经》有多种版本,鸠摩罗什版《金刚经》(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共分为三十二品(章节),“大乘正宗分”为其第三品标题。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每一品为一分,冠名一个小标题使读者更加快速的了解标题下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