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盐的肠--肝循环是指胆盐随肝胆汁排至小肠后,约有95%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再合成胆汁,而后又被排入肠内,这个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的肠-肝循环是指胆盐随肝胆汁排至小肠后,经肝门静脉重新合成胆汁,然后排入肠内的循环。
肝肠循环是肝脏分泌的胆汁(因为胆汁是肝细胞分产生分泌的)或者某些药物经肝脏分解代谢,经胆汁分泌入胆道,再经胆总管进入小肠,在小肠内经过肠粘膜细胞吸收进入所属肠道静脉,最后汇入门静脉,经门静脉再次回流入肝脏,这个循环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有些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大部分从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排入肠道后,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
扩展资料:
肝肠循环的过程
1.化学循环
此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有些药物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入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
动物实验显示,抗菌药物抑制肠道细菌后,可降低某些药物的肝肠循环。肝肠循环的意义决定于药物在胆汁的排出率,药物在吸收,增加其排泄。胆汁排出量多时,肝肠循环能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如果能阻断该药物的肝肠循环,则能加速该药物的排泄。
2.生物循环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胆汁排泄往往是主动过程,有酸性、碱性及中性三个主动过程排泄通道。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后的药物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部分药物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被重新吸收,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而在药效学上表现为药物的作用明显延长。
也有些结合性代谢物经胆汁排入肠道后,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会再次吸收形成肝肠循环。洋地黄毒苷26%经胆汁排入肠内形成肝肠循环,只是该药作用持久的原因之一。经乳汁排出的药物如吗啡、阿托品、麦角生物碱等可能引起乳儿中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肠肝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