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等人在研究知觉时发现,人们在利用内在或外在参照进行信息加工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将这些差异分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的人倾向于依赖内在参照,而场依存性的人则更多依赖外在参照。隐蔽图形测验常用于评估这两类个体的差异。场独立性的人在分离简单图形方面表现更佳。
研究表明,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主要由遗传因素和生理基础决定,个体在这两个维度上的位置相对稳定。场依存性的人通常独立性较差,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而场独立性的人则表现出极高的独立性,不易受暗示。在解决问题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类个体展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场依存性的人倾向于社会定向,社会敏感性较高,喜好社交活动;而场独立性的人则非社会定向,社会敏感性较低,更倾向于独处。
关于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与内外向性的关系,国外学者持有不同观点。艾温斯等人认为两者高度相关,可能是同一种特质的体现;费恩等人则认为两者无关联,分别代表不同特质。中国学者张厚粲等人提出,二者虽无显著相关,可视为人格的两种不同特质,但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互相影响和制约。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的人在心理活动的多个方面表现出差异,包括学习材料的偏好、学习策略的选择、教学模式的倾向、学科的偏好、语言习得方式和思维品质的发展。研究显示,场依存性者更善于学习社会性内容,偏爱抽象理论学习材料,而场独立性者则更擅长处理缺乏组织的材料。在教学策略上,场独立性者倾向于积极主动地构建概念,而场依存性者则可能采取被动学习模式。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场独立性者可能更偏好“大步子”式教学,而场依存性者对此反应较弱。在学科选择上,场独立性者倾向于自然科学、数学等需要认知改组技能的领域,而场依存性者则可能偏好教育学、护理等强调人际关系的领域。
在语言习得方面,场依存性者在自然情境下学习第二语言效果更佳,而场独立性者在课堂情境下的学习效果较好。场依存性者具有较强的社交技能,能与第二语言使用者频繁互动,从而获得更多语言输入;而场独立性者则通过分析和掌握语法规则来提高学习效率。
在思维品质的发展上,场独立性者在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灵活性和批判性方面得分普遍高于场依存性者。这些差异可能源于场独立性者更倾向于主动灵活地使用学习策略和分析思维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异会逐渐显现,对中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
总之,认知风格对人类的认知活动有着显著影响。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并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对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至关重要。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