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特殊工程特性的土,其主要特点是颗粒组成以粉土为主,含有大量的0.05~0.01mm的粗粉土颗粒,以及一定量的粘土颗粒和水溶盐。这种土的颗粒组成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和长石,其中粘粒主要含有中等亲水性的伊利石。湿陷性黄土中还含有较多的水溶盐,这些盐类呈固态或半固态分布在各种颗粒的表面。湿陷性黄土形成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孔隙中的毛细作用导致水分逐渐集聚到较粗颗粒的接触点处,形成胶结。湿陷性黄土的土层在天然状态下保持低湿和高孔隙率,其天然含水量一般在塑限含水量左右或更低。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地区大部分年平均降雨量约在250~500mm,而蒸发量却远远超过降雨量,因此湿陷性黄土的天然湿度一般在塑限含水量左右,或更低一些。
湿陷性黄土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后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的附加下沉,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时,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的可能性以及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的限制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以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主要体现在其颗粒组成、土的湿度和密度以及湿陷性等方面。颗粒组成以粉土为主,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和长石,粘粒主要为中等亲水性的伊利石,并含有较多的水溶盐。土的湿度和密度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湿陷性黄土层的蒸发影响深度大于大气降水的影响深度,导致土层的压密欠佳,形成了低湿度、高孔隙率的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在天然状态下保持低湿和高孔隙率是其产生湿陷的充分条件。
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土或灰土垫层、土桩或灰土桩、强夯法、重锤夯实法、桩基础、预浸水法等。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目的主要是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各类地基处理方法应因地制宜,合理选用。近年来,强夯法因其施工简便、速度快、效果好、造价低等优点,在全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扩展资料
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这里所说的黄土泛指黄土和黄土状土。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也有的老黄土不具湿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