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历史沿革

admin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成立和发展,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篇章。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国家、民族和历史三重危机的背景下,西方探险家和学者的考察活动,以及日本学者的考古和探险活动,不仅揭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也激发了中国学者对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近代考古学应运而生。

1925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这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前身。国学门的体制包括登录室、研究室和编辑室,以及歌谣研究会、明清史料整理会、考古学会、风俗调查会和方言研究会等五个学会。考古学研究室为今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前身,由著名金石学家马衡先生担任主任,外聘罗振玉、法国东方学家伯希和等著名学者为通信导师,学院积极寻求与国外考古学术界的合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3年,北京大学考古学会成立,由马衡先生担任会长,参与成员包括叶瀚、李宗侗、陈万里、沈兼士、容庚、陈垣、李石曾、徐炳昶等人。考古学会旨在通过调查、发掘和保存古迹,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学会的活动包括参观朝鲜汉乐浪郡古墓发掘、调查大宫山明代古迹、洛阳北邙山出土文物以及甘肃敦煌古迹等。1927年,北京大学考古学会与瑞典斯文赫定联合组成“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对西北地区进行了科学考察,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就了一批杰出的中国考古学家。

随着学院的发展,1934年,马衡先生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考古学室主任由胡适先生兼任。1946年,北京大学由于日本侵华而南迁8年后返京,成立了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开始招收考古研究生。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考古学专业——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正式设立,由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担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聘请多位学者为兼任教授,使学院的学科体系得到完善和拓展。

进入21世纪,考古文博学院根据考古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一步调整学科,下设考古学系、文化遗产学系,另设信息资料中心。其中考古学系下分5个教研室,涵盖了旧石器考古、新石器商周考古、历史时期考古、科技考古、外国考古等多个领域。文化遗产学系下分3个教研室,包括博物馆学、古代建筑、文物保护等,进一步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重要缩影,也体现了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卓越贡献。几代学者在艰苦奋斗中,将专业发展壮大,为中国考古学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

扩展资料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考古学系,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 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近代考古学传入我国。勇开风气之先的北京大学,1922年即在国学门(后改名文科研究所)成立了以马衡先生为主任的考古学研究室,外聘罗振玉、伯希和等为考古学通信导师。 1934年,马衡先生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改由胡适先生兼任考古学室主任。1946年北京大学由于日本侵华而南迁8年之后返京,成立了以向达先生为主任的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聘梁思永、裴文中先生为导师,开始招收考古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