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题训练和评论训练中,我们常遇到关于科技发展及伦理问题的题目。近三年,新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等深入生活,引发关注。有同学结合芒福德观点分析新技术影响,值得学习。借此机会,我们将探讨媒介环境学派。
媒介环境学派源于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创造,后经波斯曼(Neil Postman)首次公开使用。学会成立于1998年,成功进入北美传播学主流,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并立的第三大学派。
媒介环境学派已经历经三代学者。第一代代表有哈弗洛克、伊尼斯和麦克卢汉。70年代后,波斯曼、翁等第二代学者活跃,90年代后,莱文森、梅罗维茨等第三代学者崛起。
媒介环境学研究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类感知、感情、认识和价值观,探讨媒介与人的互动如何影响生存机会。它研究信息环境,理解技术如何控制信息形式、数量、速度和分布,以及信息偏向如何影响感知、价值观和态度。
学派的重要概念包括“泛”理论和三个环境层次。多数学者认为,一切技术、文化、环境和媒介是通约的。波斯曼总结了学派的10个命题,涉及技术的双刃剑性质、技术变革对人的影响、信息偏好的不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
中国学者林文刚提出媒介环境学的三个深层理论命题:媒介不是中性,具有规定性作用;媒介有偏向性,如思想情感、时空、政治、社会偏向;技术影响文化。
英尼斯认为媒介环境变革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因,新技术变革重新认识媒介重要意义;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创造新的生存方式,技术影响人类意识;波兹曼预测技术自主性,媒介对人类意识有深远影响;莱文森强调人类理性的媒介进化论。
梅罗维茨分析媒介对社会情境的影响,强调媒介是信息系统的观点。学派关注技术发展与伦理问题,对理解人工智能、短视频等行业现状与问题有重要启示。
媒介环境学派强调媒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其观点在技术发展与伦理问题分析中尤为重要。学者们对媒介技术决定论的讨论,展现了技术对社会文化与观念变迁的作用。传播思想史研究将媒介技术视为整体介质和生存环境,探讨它如何建构公众观念与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