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进行了三十余年,虽然建立了一批企业,组建了新式海军,但并未使中国变得富强。甲午战争中,洋务派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遭遇全军覆没,这标志着以“自强”和“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1. 洋务运动的封建性质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封建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以此服务于清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试图通过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技术来维护和巩固中国的封建统治,这种矛盾决定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命运。
2. 洋务运动对外国的依赖性
在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已经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依据这些条约,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严密的控制和侵略,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实现富强。而洋务派官员却主张“内须变法,外须和戎”,试图依赖外国来实现“自强”和“求富”,这无异于与狼共舞。
3. 洋务企业管理的腐朽性
尽管洋务派创办的新式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方式仍然是封建衙门式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求效益,制造的武器装备质量低下。企业内部腐败严重,充斥着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
4. 清统治集团内部顽固派的阻挠
洋务运动还受到了清统治集团内部顽固派的多方面阻挠。这使得洋务运动期间的每一项进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也是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