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这一过程是红细胞从骨髓生成并进入血液后逐渐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红细胞首先被命名为网织红细胞,随后在衰老后被巨噬细胞清除。在红细胞的发育早期,即早幼红细胞阶段,其体积变小,细胞质呈强嗜碱性,游离核糖体丰富,开始合成血红蛋白。核内染色体开始浓缩成块,核仁消失,血红蛋白合成量增加,细胞中逐渐缺乏细胞器。最后,核被排出,成为终末分化无核红细胞。
红细胞为何会“丢失”细胞核及其他细胞器?这是因为红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形成了这种特殊结构。按照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则,红细胞的这些特点与其交换CO2和O2密切相关。红细胞体积小,呈圆形,有利于在血管内快速运行,体积小则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提高气体交换效率。细胞内主要是血红蛋白,有助于结合更多的CO2和O2,因此红细胞这种高度特化的结构与功能紧密相关。
人与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为红色无核的双凹(或单凹)圆盘形细胞,平均直径约为8000nm(8μm)。这些形态特点使红细胞的代谢率较低,又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与周围血浆充分进行气体交换。双凹圆盘形细胞比球形细胞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此比值越大,越易于变形,因此红细胞能卷曲变形,以此适应通过直径小于它的毛细血管,并能通过脾和骨髓的血窦壁及其膜孔隙,通过后再恢复原状,这种变化叫做可塑性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