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并非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不很多,主要并不是翻译的问题,更多地是文化价值观上的隔膜加之现当代历史上其他错综复杂的原因。比如:中国现当代的一些文学作品的创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为所谓“主旋律”服务的,而少有体现所谓“普世价值”的作品。另则,是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并不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之文学价值的唯一标准——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其文学价值未必就次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其次,翻译工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被学界重视,处于边缘状态,“翻译学”成为显学,也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大量的翻译作品出现,翻译水平参差不齐,难免鱼龙混杂,您的视野和时间也有限,您看到的,可能都是些次品,没有看到好的译品。
再次,您对原文、译文的理解和赏析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存在差异——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既可能是您的理解水平和译文表达水平高于译者,也可能还不及译者。您可以自问:“如果让我来翻译,我对原文的理解乃至我的译文表达将会如何?整体上真能比那些译者更好吗?”
第四,翻译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自然不及“不带镣铐的舞蹈”来得“生动”、“流畅”、“惬意”;更何况,文学翻译往往是“意态由来画不成”。
第五,中国古人云:“言不尽意”——原文本来就是一种“言不尽意”的表达,译文又是一种“二手的‘言不尽意’”的表达,当然就又差了一层。再加上您带有个人文化色彩的“联想”,难免又给您看到的译文蒙上一层灰色。
综上所述,所以,您难免提出“为什么很多译文那么生硬?本来英文原文很生动,但是中文翻译却如此糟糕?”这样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