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以他的热情和谦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初次接触,人们可能会觉得他严肃,但实际上,他是个“外冷内热”的人。他的成就斐然,但他并未因此自满,对待青年学者和译者,他总是亲切地称他们为“学友”,展现出谦虚的精神。他的签名中的“闲览”二字,体现出他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作品的认真态度。他注重才华,以实际行动而非口头承诺帮助他人,这让我深受感动。
杨老师不仅是一位学者和翻译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与翻译工作结合得恰到好处。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文学翻译家必须具备作家的文学冲动和文采,才能深入理解原著,传递作品的情感。他年轻时便有着作家和翻译家的双重梦想,这在《圆梦初记》中有所体现。
我与杨老师在文学追求上有着共鸣,我们都认识到优秀的文学翻译家需要作家的基本素质。正如傅雷这样的大翻译家,他们的例子证明了这一观点。在杨老师的引导下,我期待自己能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为社会贡献更多的精神食粮。
扩展资料
杨武能,男。1962年秋南京大学德语专业毕业分配到四川外语学院任教。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冯至,主攻歌德研究。1983年调四川外语学院任副教授、副院长。1990年调四川大学任教授,1992年至1997年任四川大学欧洲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出版《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格林童话全集》等经典译著30余种,另有学术专著《三叶集》等。编著的《歌德文集》《海涅文集》等十余种译作影响深远,获“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奖励。2000年荣获德国“国家功勋奖章”,2001年获终身成就奖性质的洪堡奖金。妻子王荫祺也是一名德语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