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感受器感受阈及感受器电位

admin

在感知神经被激发的过程中,适宜的刺激是必不可少的,它作用于特定的感受器。如果刺激强度过低,传入神经不会产生动作电位,这类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另一方面,即使刺激强度适中但持续时间过短,也可能导致类似情况。测量感受器的阈值通常通过电刺激器,观察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或基础电位的非扩散性电位变化,即所谓的发生器电位。

在刺激感受器的同时,观察到传入神经动作电位和感受器电位的变化。在传入冲动发生前,感受器内会出现非传播的电位变化,首先表现为局部电位降低。随着刺激强度增加,电位降低渐显,直至刺激强度足以影响感受器内的神经末梢,使其产生动作电位。当刺激强度较小,局部电位会在刺激停止后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电位,也即发生器电位。通常,刺激强度越大,感受器电位增长越快,导致末梢神经纤维传入冲动频率升高。

感受器的兴奋可能引发不同级别的生理反应。如果冲动仅到达低级中枢神经系统,如脊髓反射,反应相对简单。然而,当刺激强度足够高,传入冲动频率提高,可能会向高级中枢或其他中枢扩散,此时的反应会更为复杂,甚至可能产生主观感觉。例如,微弱的光照射眼睛可以引起瞳孔缩小和对光点的感知,尽管此时既有反射活动也有主观感觉。在麻醉状态下,主观感觉消失,但反射活动仍然存在。因此,感受器接收到刺激后,并不一定产生感觉,主观感觉的产生需要中枢系统的复杂参与,特别是大脑皮层的作用。

扩展资料

感受器是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过程的结构。按感受器在身体上分布的部位并结合一般功能特点可区分为:内感受器和外感受器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