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查询检索 | 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孔夫子形象(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

admin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的收录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四次直接提及“孔夫子”这一概念,尽管主要以戏谑或讽刺的方式出现。查阅MEGA²原文,我们发现这些提及主要集中在以下篇章: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引用卡贝的《伊加利亚旅行记》时,提到的孔夫子形象被用来批评某些观点,具有讽刺意味。而在《1851年夏在伦敦的德国小资产阶级流亡者情况概述》中,马克思以其特有的笔触,用孔夫子的名义来揭示某些德国流亡者的愚行。

《流亡中的大人物》一文虽未发表,但其草稿中可能也包含了对孔夫子的影射,尽管具体细节未知。在《反杜林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亨利·邓宁·麦克劳德和阿尔诺德·卢格的观点,巧妙地以“孔夫子”来代表他们的糊涂行为,利用了德语中“孔夫子”与“糊涂虫”的谐音特性。

这些提及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对当时德国社会现象的观察,也反映出孔夫子形象在19世纪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变化,以及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孔子及其思想的解读。要全面理解马克思笔下的孔夫子,还需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