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夏,沈国舫开始在北京林学院工作的时候,造林学科正处在全面学习苏联的阶段,国内正有一位苏联造林学专家在学校讲学,全国各地都派人来听课,由于缺乏中国自己的研究资料,当时造林方面的书籍也几乎是各种俄译中专著的一统天下。各高校的造林学教学不仅在体系上,而且在内容上都深受苏联的影响。讲课离不开苏联的例子,甚至用欧洲赤松造林作为讲造林学各论的范例。虽然这对中国的林业科技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造林学是有明显地域性的,机械照搬别国的理论和方法,必然会出现与本国国情格格不入的情况。沈国舫在回国的头几年,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积极开展对中国特色的造林技术的研究。他结合当时正在开展的北京西山绿化活动,确定了以造林技术上最难对付的华北石质山地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便找到普遍的造林技术规律,从而充实造林学科的内容。他深入全国各主要林区进行专业调查,北到小兴安岭林海;南下热带南海沿岸;西进干瘠黄土高原,不断增进对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林业生产的认识。他只身一人到林场和工人一起造林,收集整理工人群众和基层技术人员的经验。通过几年的磨练,于1961年以编写组长身份主持编写了第一本《造林学》全国统编教材,该书当年就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国内林学界的普遍欢迎。这本《造林学》是实现中国化造林技术第一步目标的重要标志,不仅在体系上与苏联的造林学相比有许多改进,而且在内容上反映了中国造林技术的进展,突出了中国大面积山地造林的特点。在此之后,他还参加了第二代造林学教材及“干训班”教材《林学概论》的编写工作。
他作为郑万钧先生的主要助手,参加了《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一书的编纂工作,经过2年多的努力,于1978年正式出版。1993年,他又和黄枢同志一起主编了《中国造林技术》一书,并撰写了总论部分。该书正式出版后受到普遍好评,被评为国家级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此后,他还将继续主持编写重点教材《森林培育学》,并与同事和学生们一起组织编写系列专著,为发展中国林学学科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