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也有过同样的疑问,尽管没有看完所有的书,但都略有所涉,因此我将从几个关键点来解答你的问题。
首先,叶秀山的《西方哲学史》。这本书以严谨的学术风格,内容详实且阅读流畅。对于那些在其他西方哲学史中难以理解的点,叶秀山的版本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如古希腊哲学中的“无限”观念,讲解清晰,有助于深入理解。叶秀山的版本适合作为老师指导的参考,或是图书馆资源,对哲学家的背景、时代、历史和文化等有深入需求的读者,这里都能找到详尽的答案。
其次,张志伟的《西方哲学十五讲》。这本书以讲座形式编排,适合快速整体把握哲学史脉络,作为备考或床边读物十分合适。它的优点在于提供了粗线条的知识框架,能够对哲学家的思想和历史背景有一个大致而精确的理解,但不太适合深度解析和细节考点。
接着,梯利的《西方哲学史》。这是一本主要参考书,其优点在于哲学观点清晰,内外动因介绍全面,适合从整体上了解哲学发展。每一个观点后都有参考书推荐,有助于读者深入研究。缺点是对于同时代哲学家的论述不够丰富,带有较强的西方视角,对马克思的论述相对简略。
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学史》适合应试需求。它在概念梳理和章节划分上更为系统,适合快速定位和掌握知识点。对于萨特及其后哲学,给予了同等篇幅的关注,也提供了马克思的详细论述。缺点是内容过于注重知识点的罗列,缺乏背景介绍,显得较为死板。
赵林、邓晓芒的《西方哲学史》则侧重德国古典哲学,内容详实,但德国古典哲学部分未深入,建议配合其他老师的视频资料进行学习。希尔贝克的《西方哲学史》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视角,包含马克思等重要哲学家的论述,语言风格循序渐进,适合入门。
《哲学经典的32节公开课》则选取了32本哲学原著,提供了一个简洁的概览,适合初学者快速了解哲学经典。《剑桥西方哲学史》关注1870年后的哲学发展,适合研究生级别读者。《劳特利奇西方哲学史》由学术界权威撰写,学术性较强,适合在其他书籍阅读后深入学习。
综上所述,选择最适合的西方哲学史书籍取决于你的学习目标和需求。如果你对哲学入门感兴趣,梯利和斯通普夫的书籍是很好的起点。若准备考研,斯通普夫的书籍能提供深度解析和知识点梳理,是主要参考书籍。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方式,从这些书籍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