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西方社会学进入新阶段,以科技革命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催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和研究需求。1982年世界社会学大会显示出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交流活跃,各国纷纷开展社会学研究以应对现代化挑战。理论体系日益完备,如美国哈佛大学T.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曾是主导,他融合多种传统构建了行动理论,强调社会秩序与价值共识的重要性。
帕森斯的理论认为,社会是个相互依存的系统,每个单元都有特定功能。系统在均衡状态下调整以适应变化,但现实中冲突更普遍。60年代后,结构功能主义受到批评与修正,多元理论观点兴起,如冲突理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等,围绕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等核心议题展开激烈讨论。
在此背景下,如R.柯林斯和A.吉登斯等学者提出新视角。柯林斯强调微观结构研究的整合性,将不同理论元素融合;吉登斯则主张社会结构既是手段又是实践结果,强调互动、个体行动和社会的相互包容性。J.亚历山大倡导“新功能主义”,主张在功能主义框架内综合微观与宏观分析,关注文化社会学和权力冲突问题。J.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则是在批判反思基础上对多种社会思想的综合,关注知识的多元理解。
扩展资料
西方社会学史(history of Western sociology)是作为一门独立的经验科学的社会学在欧美等国发生、发展的历史。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个相对独立而又互有联系的阶段,即19世纪3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创立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制度化发展阶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当代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