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产生,往往与去个体化现象密切相关,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匿名性、被激发和群体的淹没性。
匿名性在菲利普·津巴多1970年代的研究中首次被广泛关注。在一个模拟电击实验中,被试在匿名状态下(仅露出眼睛,以数字编号代替姓名)比有姓名标识的小组,更可能在压力下持续更长时间,对被电击者施加更强烈的电击,显示出去个体化如何加剧攻击性行为。
被激发的特性源于个体在群体中的支配感和情绪激动。在群体事件中,即使是平时温和的人也可能变得暴躁和攻击性。群体的淹没性则让人在匿名的环境中,感到与他人无异,从而更容易产生极端行为,如网络暴力中,人们在煽动性言论的影响下,易被情绪驱动,忽视个人责任。
网络暴力是这些特点的典型体现。参与者常常使用非实名账号,通过极具煽动性的内容,激发他人的情绪,同时利用群体效应,让个体觉得自己融入其中,从而做出超出常规的行为。实际上,这些行为反映了去个体化状态下的情绪发泄,而非个体的真实性格。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