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2020-03-26(笔记8)

admin

十二、社会心理

教育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重点:课程的类型;课程内容;基础教育改革

二、分类:

根据类容属性分为:学科课程(间接经验)和活动课程(直接经验)

根据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分)和综合课程(合)

根据实施要求分为:必修课程(必须学 共性)和选修课程(选择学 个性)

根据开发主体分为:国家课程(马原、思修)、地方课程(省级教育厅:《可爱的四川》)、校本课程(老师是主要的开发主体,目的是展示本校的特征——可以有教材也可以没有教材

根据任务不同分为:基础(读写算)、拓展(开阔视野:研学之旅)、研究(探究能力)

根据呈现形式不同分为:显性课程(计划之内)和隐形课程(计划之外:潜移默化) 课程表本身属于显性,课程表里面的课程属于隐性

三、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

理想课程——研究机构、专家

正式课程——教育行政部门

领悟的课程——任课教师领悟

运作课程——教师实际实施

经验的课程——学时实际体验

四、课程内容(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上是依据,下是具体化:

课程计划: 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核心)、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地位: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全面安排

课程标准(依据课程计划编制)

某门学科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前言、课程目标(核心)、内容标准、实验建议、附录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

地位: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制)

教学活动的材料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

纵向组织(垂直):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如小学语文)

横向组织(水平):并列 (如综合素质里面的课程:教师观、教育观等 没有关联)

直线式:前后不重复(目录)

螺旋式:前后有重复(历史课本)

单选题的考察方式()

五、课程资源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

分类:

据来源不同分: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据存在方式不同:显性课程资源(看得见摸得着)和隐性课程资源(班风、学风、师生关系等)

据功能特点不同分:素材性资源(课上直接讲的)和条件性课程资源(课上不讲,没了它又不行。比如:黑板,教室、学校等)

据性质不同:自然课程资源(大自然)和社会课程资源

六、课程开发

单选: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学科)、知识、儿童(学生)

课程开发模式:

目标模式(泰勒原理):确定 目标 、选择经验 内容 、组织经验( 方法 )、 评价 计划

过程模式不用记

七、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忠实取向:按计划走 (忠实执行课程计划)

相互调试取向:(调整)计划与实际的双向互动与改变

缔造取向(创生):即兴发挥

八、课程评价

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泰勒-关注计划、预期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预期——实际结果

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重点简答和单选

十一、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

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 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包括:(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一研二社二技)

评价观:发展性和激励性

发展评价的基本内涵:简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