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的单穗粒多、繁殖系数大,同时谷子具有一定的异花授粉习性,容易形成种质分化,加上我国栽培谷子的历史悠久,种植区域辽阔,生态环境各异,在漫长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条件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谷子遗传资源,也保留了少量的自然四倍体种质。
1.穗形多样性
谷子的穗部形态取决于第一级分枝(即穗码)的长短和在穗轴上的排列方式。第一级分枝不伸长构成普通型穗,包括上下渐细中间粗的纺锤形、上下粗细均匀的圆筒形、上部渐尖中下部较粗的圆锥形、顶部较粗且穗码较紧密的棍棒形、穗轴很长且穗码稀疏的鞭绳形。第一级分枝伸长构成分枝型穗,包括基部穗码伸长形成的龙爪形,顶部3个以上穗码伸长形成的猫足形,主轴顶端穗码分叉的鸭嘴形。
2.刺毛多样性
谷子穗部均有刺毛,刺毛的长度因品种而异,约在1~12mm之间,以中短刺毛的品种居多。刺毛的颜色有绿、褐黄、浅紫或紫等差异,大部分品种刺毛为绿色。在刚抽穗时刺毛色泽鲜明,开花结实后,随着籽粒的成熟逐渐褪色。
3.粒色多样性
谷子籽粒的色泽取决于稃皮的颜色,一般有黄、白、红、黑、青灰、杏黄和黄褐等色,按颜色差异大致分为黄谷、白谷、红谷、黑谷、青谷和金谷6类。黄谷和白谷数量最多,约占国内谷子资源的90%。
4.米色多样性
谷粒脱壳后的小米,颜色的变异呈现一定的连续性,一般分黄、白、青灰3种颜色,黄米品种占90.4%,白米和青灰米不足总数的10%,属稀有类型。食用小米包括粳糯两种米质,少数介于两者之间,主要栽培品种以粳性为多。
5.粒形、光泽、大小的多样性
受遗传因素及栽培条件、生态环境的共同影响,谷粒的外形有圆形和卵圆形,表面有的光亮、有的暗涩,种皮有粗、厚、细、薄等差别,籽粒的大小以千粒重衡量,最小的仅1.5g,最大的5g以上(一般为四倍体品种),大部分为2.5~3.0g的中粒品种。
6.植株多样性
谷子苗期的叶片、叶鞘因花青素分布的品种差异,叶片颜色表现为绿色、黄绿色或紫色,叶鞘颜色表现为绿色、黄绿色、红色、浅紫色或紫色。幼苗长大成株,在高矮、粗细、节间长短、节数多少、分蘖有无、分枝的有无等各个方面,均随品种的不同而有差异。
7.生育期的差异
生育期是指正常播种条件下出苗到成熟的天数。我国谷子品种间生育期相差很大,春播早熟品种约80~100d,中熟品种约100~120d,晚熟品种约120~140d,可用于备荒救灾的极早熟品种只需2个月便能收获,而用于饲草栽培的极晚熟品种需5个多月才能收获籽粒。
8.温光反应特性的差异
谷子是典型的高温短日照作物,多数品种对光温条件均有较强的反应,高温短日照能促进成熟,但有些品种对光照、温度及光温综合作用均不敏感,有的只对日照长短敏感,有的只对温度高低敏感。对光温条件不敏感或部分敏感的品种其生态适应区域较为广泛。
9.丰产性的差异
谷子的丰产性与品种和栽培条件密切相关,品种决定了产量潜力。目前谷子平均产量仅为1950kg/hm2左右,但也常有大面积丰产田产量超过7500kg/hm2的报道,谷子的丰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10.食用品质的差异
谷子的食用品质决定了人们对某一个品种的接受程度。著名的优质品种具有色、香、味俱佳,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偏低,米胶长度偏长,糊化温度偏低,米汤固形物含量高,米汤中米粒膨胀低,籽粒中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等优良食用品质的因素。
11.营养品质的差异
品种间籽粒营养品质差异极显著,粗蛋白质含量为7.25%~17.5%,平均为11.42%;赖氨酸含量占蛋白质总量的1.16%~3.65%,平均为2.17%;粗脂肪含量为2.45%~5.84%,平均为4.28%;脂肪酸中的85%为不饱和脂肪酸;每百克谷子含维生素A81.6个国际单位(最高达394个国际单位)、含维生素B1平均为0.76mg、含维生素B2平均为0.12mg、维生素Eα平均为0.88mg,维生素Eβ平均为1.39mg;谷子中的微量元素硒含量丰富,平均为0.071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