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潘祖仁等)笔记: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
在聚合反应中,加聚与缩聚是两类重要的反应。大多数加聚反应遵循连锁机理。主要的加聚单体包括烯类与共轭二烯类。烯类分子由于双键的存在,相比于σ键,π键较弱,易于断裂,形成加聚物。
然而,大多数烯类在一般条件下并不自发聚合,需要引发剂或外加能量。引发剂通常带有弱键,易于分解,分解方式有均裂和异裂两种,分别生成自由基、阴离子或阳离子。
自由基、阴离子、阳离子作为活性种,能打开烯类的π键,引发聚合,分别被称为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配位聚合也属于离子聚合范畴。自由基聚合的历程包括引发、增长、终止与转移等基本反应。
单体对聚合反应的选择性与分子结构的电子效应(共轭效应、诱导效应)紧密相关,基团体积大小也影响聚合的可行性,但对选择性的影响较小。电子效应,如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改变双键的电子云密度,影响活性种的稳定性,进而决定聚合机理。
乙烯虽有聚合倾向,但因结构对称,电子效应微弱,难以聚合。带有吸电子基团的单体,如丙烯腈,通过阴离子聚合,因氰基的诱导效应降低双键的π电子云密度,有利于阴离子进攻,使阴离子活性种稳定,故倾向于阴离子聚合。相反,烷基乙烯基醚的烷氧基为给电子基团,增加双键的π电子云密度,利于阳离子聚合。
乙烯类单体能进行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呈中性,对π键的进攻与自由基增长的稳定作用无严格要求。带有吸电子基的单体,在吸电子效应不强时,可走自由基与离子聚合机理;当吸电子基太强时,如硝基或二氰基,只能走阴离子机理。
带有共轭结构的烯类,如苯乙烯、异戊二烯,由于电子流动性较大,能按自由基、离子与配位聚合三种机理进行聚合。
引发剂的种类多样,主要包括偶氮类与过氧类化合物。引发剂分解后,形成自由基,引发单体聚合。引发剂效率是衡量引发剂分解后用于聚合反应的效率。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能产生自由基,适用于较低温度下的单体聚合。水溶性与油溶性氧化-还原体系适用于不同聚合方法与聚合物合成。
总结高分子化学第三章内容,自由基聚合的机理复杂而重要,涉及引发、增长、终止与转移等基本反应,单体的选择性与分子结构的电子效应紧密相关。引发剂的选择对聚合速率与分子量具有关键影响,引发剂效率衡量了引发剂分解后用于聚合的效率。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聚合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