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书名,《万历十五年》让人以为仅讲述万历十五年的事。然而,全书揭示了远不止历史表面。
以1587年为切入点,通过五人命运和成就,读者得以窥见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李贽的人生,同时展现明朝各项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明朝后期,制度的僵化。
自朱元璋废除宰相制,明朝逐渐形成阁臣代行相职制度。万历皇帝在张居正的教育下成长为皇帝。前半生,他是支持改革的皇帝;后半生,因张居正案和未能废长立幼,开始疏远臣僚,沉迷于骑马、醇酒和美人。
张居正本可让明朝焕然一新,却因自信过度,未能成功。他的一系列改革在死后被全盘否定,家族被抄没。申时行继任,缺乏改革决心,试图稳住局面,但未能阻止明朝走向深渊。
海瑞以清廉著称,但过于理想化,难以融入文官集团。他与张居正都希望使帝国纳入政治规范,但选择的道路截然不同。海瑞试图恢复洪武制度,但失败。
戚继光是明朝名将,开创了新的战法,建立了戚家军。他精通政治,但军事才能卓越。李贽是思想家,对儒家经典提出惊世骇俗之论,但未能完全摆脱儒家信条。
1587年,表面升平,实则大明帝国已走到尽头。皇帝励精图治或宴安耽乐,首辅独裁或调和,将领创造或苟安,文官廉洁或贪污,思想家进步或保守,最终皆无法取得事业上的发展。
《万历十五年》人物细腻,场面宏大,思想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方向的原因,包括政治生态、经济发展、军事实力、文化碰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