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南戏四大声腔的发展史

admin

南戏在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至1125年)在浙江省温州地区诞生。其演出形式不受限制,一剧之长短的安排视内容而定,与杂剧的四折一楔子结构迥异。在唱腔音乐上,南戏融合南北曲风,并灵活地吸纳地方民间小调,因此其音乐风格多样,广受欢迎。随着南戏在各地流传,与当地方言和音乐相结合,经过艺人的创造,逐渐形成了五个主要的声腔系统,即历史上所称的五大声腔。这五大声腔包括: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和潮泉腔。

1. 海盐腔:海盐腔源于浙江海盐地区,靠近杭州湾。当地艺人和文人在南戏影响下创造出这一声腔,其特点是不使用管弦乐器,仅以打击乐器如鼓、锣、板等伴奏。海盐腔现已失传。

2. 余姚腔:余姚位于浙江东部,当地有一种由山歌发展而来的土戏。南戏传入后,余姚腔吸收了南戏的声腔和演出形式,形成了新的声腔。到了明代末年,余姚腔也逐渐衰落。

3. 弋阳腔:弋阳位于江西东部,当地山歌和小曲盛行。南戏传入弋阳后,与当地民间曲调结合,形成了弋阳腔。弋阳腔的特点包括有帮唱,以鼓板击节,强调人声。弋阳腔的腔调多变,能够吸收和融合其他曲调,因此在各地流传时,吸收了当地音乐,形成了影响较大的声腔,尤其在湖南、广东、四川等地。

4. 昆山腔:昆山位于江苏省,昆山腔是在南曲基础上,吸收了北杂剧元素,形成了一种优雅舒缓的唱腔,以管弦乐为主。昆腔文雅性强,深受士大夫阶层喜爱,至今仍在一些省份流传。

5. 潮泉腔:南戏传入福建、广东后,在闽南和粤东地区形成了潮泉腔。至今仍存有明嘉靖年间刊印的标有泉腔、潮腔的潮州戏文。通常戏曲史书仅提及“四大声腔”,未包括潮泉腔。最早关于“四大声腔”的记载出现在明代徐渭的《南词叙录》中,但由于徐渭未到过闽粤沿海地区,对潮泉腔的了解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