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的特点

admin

【以物示意】 根据古书记载和文物考古推断,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大概是采取以物示意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我国云南 省境内有些少数民族中个别部落60 多年前尚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他们有着原始的通信方法:在景颇 族中,人们把辣椒送给朋友,表示自己遇到了很大麻烦。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古人是如何互通信息的。

【结绳记事】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孔颖达疏:"结绳 者,郑康成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晋葛洪《抱朴子.钧世》:"若舟车之代 步涉,文墨之改结绳,诸后作而善于前事。"其结绳方法,据古书记载为:“事大,大结其绳;事小, 小结其绳, 之多少,随物众寡”(《易九家言》),即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数量的不同结系 出不同的绳结。民族学资料表明,近现代有些少数民族仍在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客观活动。到了今日, 已没有人再用这种方法来记事,然而,对于古代人来说,这些大大小小的结则是他们用来回忆过去的唯 一线索。

【击鼓传令】 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了。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的记载,最早有组织的通信活动就 是通过击鼓,用声音来传报边境的军情。在甲骨文记载的殷商盘庚年代边戍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中, 有“来鼓”二字,表达的就是“击鼓传令”的意思。据考证,殷商时代强大的敌人多在西方和北方,在 边境上商王不仅派重兵把守,还设置用铜做成的直径达2~3 米的大鼓,将其置于高高的架子上,旁有 兵丁守候。一旦出现敌情,守鼓兵丁立即敲击大鼓,通过鼓点的间隔节奏来表示不同的内容。鼓声频传, 一站接一站,把外敌入侵的紧急军情,迅速向天子报告。春秋多乱之时,诸侯小国林立,这种用鼓声传 递信息的方法,更是成了作战通信的主要手段,有效地起到了通信联络的作用,确保各国能及时联防, 共同对敌。《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楚厉王有一次喝醉酒了,擂起大鼓,全城军民纷纷拿 起武器集结在王宫门前,楚厉王猛然惊醒,赶紧告诉大家这是一场虚惊。我国古代曾使用“击鼓进军”、 “鸣金收兵”来指挥战争。利用战车作战时,主将和各级将领的车上都横悬着鼓,其余的战车必须按照 主将的鼓声冲锋。通过整齐沉重的鼓点来表示冲锋的意图及节奏,用能够穿透整个战场的金属锣声来传 达撤退的命令。

【烽火通信】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 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 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 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 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 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 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 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最终导致 亡国的的故事尽人皆知。

【符节】 符节是我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玉、角、竹、木、 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等。先秦符节的种类甚多,形状 各异,用途有别。已知最早的符节是战国时期的,有的用以征免税收,如作竹节状的错金“鄂君启”铜 节;有的用以发兵作战,如作虎状的“辟大夫”铜虎节等;有的用以驿传邮递,如作龙首状的“王命传” 铜龙节。此外还有作牛形、鸾形、燕形和凫形的。现存战国时期的符节,除陕西长安出土的错金“杜” 铜虎符称符外,其他大都称为节而不称符。汉代亦用虎符,大体沿袭秦制。宋以后皆用牌。历代符节种 类繁多,其铭文反映当时的政治、军事制度。

【信鸽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 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 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 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 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 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传说早在春秋末期, 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 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 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 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 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邮驿制度】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春秋 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 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 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隋 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 大致30 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 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 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 驿船和驿田。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 驿即180 里,再快要日行300 里,最 快要求日驰500 里;步行人员日行50 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 里,江行50 里,其它60 里;顺水时一 律规定100 到150 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 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 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 500 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 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 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 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清代邮驿制度 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和“驿”的合并。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逐 渐被淘汰了。

【民信局】 在西南各省曾有“麻乡约”探亲带信。相传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思念家乡, 相约每年推派代表回乡探望,往返时带些土产和信件,而后逐渐形成民信局。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 宁波帮商人首创的“民信局”。民信局是由私人经营的赢利机构,业务包括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兑。 到了清同治、咸丰、光绪年间,全国大小民信局达数千家,机构遍布 国内及华侨聚居的亚洲、澳大利 亚和太平洋地区,形成内地信局、轮船信局和侨批局(福建话发音“信”为“批”,故侨批局也就是侨 信局,专门为南洋侨民服务)。较大的民信局在商业中心上海设总店,各地设分店和代办店,各民信局 之间还联营协作,构成了民间通信网。1928 年,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召开交通工作会议通过决议:“民 信局应于民国十九年(1930 年)一律废止”。到1935 年,民信局彻底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