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法国林学家R.A.F.德列奥米尔奠定了其基础。随后,G.L.哈尔蒂希、H.科塔和洪德斯哈根等人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1847年,俄国的林学家A.P.瓦尔加斯·德·贝德马尔做出了突破,他创建了那个时期最为完善的林分生长过程表,特别注重以土壤水分条件作为划分林分质量等级的依据,并采用图解的形式呈现。
进入20世纪,俄国的M.M.奥尔洛夫提出了新的思路,他建议通过树高与年龄来确定林分地位,这一观点促使了更精细的林分生长过程表的编制。1919年至1935年间,A.B.秋林在此基础上,为松树、云杉、白桦和山杨等主要树种制定了通用的林分生长过程表,进一步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知识体系。
中国在1940年开始引入并适应到自己的林业实践中,具体体现在1940年编纂了黔东清水江流域的一般杉木收获表。随着1954年森林经理工作的迅速扩展,各主要林区开始采用统一的方法,为各自的主要树种编制出详细的林分生长过程表,这标志着中国在林业管理上迈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