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龙泉山风景区龙泉山的历史

admin

龙泉山风景区,位于江夏县,据《江夏县志》记载,其原名灵泉山,因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山势险峻,群峰高耸,三面临湖,山水环绕,自古被视为福地仙壤。

龙泉山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该地区为舞阳侯樊哙孙樊建的封地,名为江夏,因此山被称为江夏山。唐初改称夹山,取两山夹道而行之意。天宝末年,宰相李蹊开基造屋,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东井冒气则晴,西井无气则雨,灵验无比,因此又称灵泉山。

自汉代起,许多隐逸之士迁居灵泉山,遂成灵泉古市,“形胜甲于一邑”。清同治《江夏县志》载:“灵泉古市始于汉,迄唐宋而兴盛。”在环山7平方公里的幽谷盆地上,建有灵泉寺、听松阁、远眺亭、大观桥、春露亭、秋爽亭、晴雨井、百卉园、龙龟戏鱼池、蓼莪堂、含山楼、万卷书楼、拜寿台等蔚然十二大景观。这些楼台亭阁都是古代官府隐逸之士修建的,如“万卷书楼”是唐代宰相李奚修建的;“含山楼”是宋代诗人张芸臾修建的;“万寿台”是元代宰相沈如筠修建的。

晋代荆州刺史陶侃也葬于龙泉山,到了明代,这里成为历代楚王的陵园。朱桢17岁就藩武昌为楚王,每年避暑于此。他感叹山环水绕,风光幽美,将其命名为“龙泉山”。因“吉地”内有大官的墓和后裔,朱桢采取迁走或改姓的方式将其迁走,形成了昭、庄、宪、康、端、愍、恭、巴陵卓简九王的陵寝与陵园,逐渐形成“三龟九寝十二景”。昭园为最,坐落在天马峰下,占地100余亩,王妃是安远侯王弼之女,与朱桢合葬。城墙外左侧建有碑亭,内竖石碑一座。昭园的垣墙呈四方形,总长1400米,厚1米,高2.8米,砖为官窑特制的青砖,每口重18公斤。正门3个拱形圆门,左右各一侧门,均为汉白玉、白凡石浮雕砌成。从正门直到大殿,全用1米见方的白凡石铺陈路面,依秩是金水拱桥、朱氏皇堂、享殿、拜台等建筑群。地面上的殿堂早已倒塌,但汉白玉雕刻的九龙头、玉柱、屏栏等依然保存完整。

1982年,对昭王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整。1991年湖北省考古所和武汉市考古所对昭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金册(铜质)、玉印、腰带等100余件文物。2001年明楚王陵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泉山风景区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扩展资料

龙泉山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龙泉乡。其山东南北三面环水,东面是以盛产武昌鱼名噪海内的梁子湖,南北则有两条山脉自西向东连绵9公里,与处于盆地中的景区形成二龙戏珠之势,形成风景区内7.6平方公里的幽谷风光带。